前幾天看到一條朋友圈,覺得特別有意思:

哈哈一樂後,我猜你們一部分人肯定還陷在上面圖片的文字裡。 會問我,這種樂觀型人格不是傻嗎?不就是阿Q精神嗎?人都要和你分手了,你還自作多情。 我倒是覺得,有時候這樣的回應不代表對方就不知道,而是給了彼此一個臺階,也給自己的情緒一個緩衝地帶。 別小看了這個臺階和緩衝區,可以極大程度預防,一遇到事就處于應激模式的狀態,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耐挫力的體現。
借此想和大家聊聊,怎麼培養一個樂觀型人格的孩子,提高耐挫力。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曾經就說過, 你對身邊事物的「解釋風格」,也就是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決定了你是一個樂觀的人,還是一個悲觀的人。 大家細讀這段文字,開頭這張圖也恰恰說明了解釋風格。而我們常見的「半杯水」理論,也是解釋風格的呈現。 而提出這個觀點的塞利格曼,之後花了很長時間研究孩子的抑鬱症和心理健康問題。 他之後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 孩子的解釋風格在8歲之前形成,一旦形成,想要改變會及其困難。 這就提醒了我們,打造孩子耐挫力,培養樂觀人格,也是有「黃金期」的,我們學齡前的父母一定要抓緊了。 我們日常中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看到,從而在潛移默化下影響著孩子。 我們這代父母都在很努力學習育兒方法,但有個潛在的思維模式,對于孩子影響極大,但我們常常忽略,那就是 「歸因」。 應該大家都經歷過類似的場景,就是抱怨吐槽,對吧。但這段話裡面就暗藏著我們的解釋風格。 孩子不僅僅聽到了媽媽的抱怨,也「習得」了解釋風格。 「我總是那麼倒楣」 -- 總是,強調了壞事的 永久性,這並不是偶然,而是經常發生。 「做什麼都不順」 -- 從一件事推導到了所有,一種 泛化的假定,把自己限定為受害者。 你和爸爸還不省心」-- 不僅從偶然發生的事件推導出經常性的結論,還把事情的發生推給別人,從而強化了 受害者心理。我無能為力,都是「你們」造成的。 你們看,雖然我們都是無心的,但是這樣的底層思維模式經常會影響我們的言行。 
對孩子來說,他們不僅僅會聽到我們所說的,他們還會聽進去我們是怎麼解釋的。 孩子對于「壞事」的解釋尤其敏感,因此父母的「歸因模式」就會影響孩子的解釋風格,形成了樂觀還是悲觀的基調。 塞利格曼甚至提出,母親的樂觀程度、解釋風格對于孩子的影響更大。 這一點上我持有保留意見(但也沒有找到反駁的研究發現),我猜測可能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首先,媽媽帶孩子的時間更大,孩子接觸到的解釋風格更久;其次,女性的情緒表達更有傳染力,從而影響力更大。 但不管怎樣,塞利格曼的這個觀點就在提醒我們, 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先察覺自己的解釋風格,生活中少一點抱怨,可以多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那有人就會問了,上面這個例子,樂觀的解釋風格是怎樣的呢? 
有句諺語說,不要對著已經打翻的牛奶杯哭泣。很多事情木已成舟了,抱怨也無濟于事, 不妨就事論事,然後看看,下次怎麼避免。 這件事特別簡單,但就是這麼簡單的做法裡,蘊藏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人生態度。 很多老朋友看到這裡,就會說,這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運用啊。 的確,成長型思維模式就是基于解釋風格理論,之後被提出的,這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點, 打造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個概念是由斯坦福大學Carol Dweck教授提出來的,它是相對于「固定型思維模式」而言。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既然是定量的,他們就會害怕失敗。 因為失敗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在證明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足,于是他們只選擇做更加簡單輕鬆的事情。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是可以不斷進步的,因此他們更加關心的是自己的成長,自然他們更加願意接受困難的任務和挑戰。 那具體怎麼操作呢?我實踐下來,發現有個 神奇的詞語,力量很大,可以改變我們大人和孩子的思維模式,那就是: 暫時。 孩子從開始會走路後,就會遇到很多挫折,他們會開始說,我做不到,我不行,我不會。 這時,除了去教他們,去安撫他們脾氣,也是絕佳的機會打造他們的思維模式。 每次孩子因為做不好發脾氣,因為做不好放棄而大叫,在表達「我不行」時,記得先蹲下來,溫柔但堅定地看著孩子的眼睛,非常肯定地對孩子說, 「你只是暫時不行,但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 然後帶著孩子一起想解決方法。我們傳遞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平靜,是信任的力量,更是一份 轉變視角的能力。 當我們使用「暫時」這個神奇的詞語後,我們就告訴了孩子,遇到的困難不是用來定義自己「很笨」,遇到的困難是我們成長的契機。 我們只是暫時不行,但通過努力學習,我們就會成長,而成長就是這樣一個持續的過程。 
而最可貴的是,當我們對著孩子說「暫時」時,父母自己的認知也在發生改變。這樣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自己的解釋風格,從而進一步帶給孩子正向回饋。 思維模式就是認知框架,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已經有了固定框架,那麼只有 重新打破這個框架才能有新的視角,有了新的視角才能有進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