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不等于不「應試」,素質教育也不等于砸錢。
很多人對雙減的話題念念不忘,我想這是因為雙減政策雖然已經頒佈了一陣子,教培行業也已經翻天覆地,但是我們仍然對雙減的內核,或者說對「往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的教育」這個問題感到迷茫。 比如有讀者給我留言: 一直以來我覺得中國的基礎教育很扎實,這是我們的優勢,雙減之後我們還能保持這種優勢?我有點擔憂。 我想有這種擔憂和困惑的朋友應該不少,今天分享一點我對「雙減」的看法。 給中小學生減負這事兒我們以前不知道聽過多少回了,就是一直沒有落到實處過對吧?所以這次雙減政策剛頒佈的時候,很多人也持懷疑態度,覺得八成又是雷聲大,雨點小。 但是現在我們都曉得這次是動真格的,起碼「減輕校外培訓負擔」這一項已經錘得實實的。 這代表什麼呢,代表著應試教育時代結束了?當然不是,只一點,大學聯考還好好的在那兒呢,應試怎麼可能結束? 在我們的認知裡頭,「應試教育」這個詞兒多少帶著點貶義是不是?其實這還真不公平,「應試教育」就是一個中性名詞,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裡頭都有「應試」的成分,而且還是很重要的一塊兒。 我可以拿美國舉個例子。一說起美國的教育,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應一定是,人家搞的是快樂教育,全面發展,沒有那麼看重分數。 前年姐弟倆的大表姐高中畢業了,她考去了自己心儀的,很不錯的大學,當時我問她,你有沒有平常玩得好的朋友跟你去同一所大學的? 她說沒有,她們的SAT分數(相當于我們的大學聯考分數)都不夠高,所以沒有申請這所學校。 就這樣,這就是她給到的唯一理由,考試分兒不夠,去不成。 所以呀,你說美國大學錄取不是只看分數,這話沒毛病,但是你說美國教育不看重分數,這是完全不對的。 我自己就是一路接受國內的應試教育長大的,深知中國的基礎教育確實很扎實,這是我們的長處,是優勢,絲毫不用懷疑。 但是我們的教育在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這方面確有欠缺,這是需要補齊的短板,只是補齊短板並不是要先把優勢降維打擊,那不是很傻嗎? 你們不知道美國人為著美國中小學生在標準化考試中的成績不好有多頭疼,所以考試成績好這是好事,不是壞事,這一點認知必須要擺正。 然而無休無止的教育內卷這個趨勢必須要扭轉過來,比如人家孩子去補習了,我們也得去,最後把學校教育搞成了擺設,補習班成了正規軍,孩子們沒完沒了地加餐學習和做題,這正常嗎? 比如入學前就得有大幾百的英文詞彙量,識字量少說要一千,50以內的加減法要算得溜溜溜,這能不讓人焦慮?一焦慮不是2、3歲就開始雞娃?這是我們要的教育嗎? 又比如,如果你家一年級的娃娃不會做3年級的數學題,這成了一件讓你臉上無光的事情,這樣的價值不扭曲? 所以,國家出臺雙減政策決不是要把我們基礎教育的優勢打掉,而是要把以上那些不正常的風氣打掉,至于該學的知識都得學扎實,該認真就要認真,跟以前一樣,這沒什麼可僥倖的, 不少家長有這樣的疑惑:都雙減了,我還要給孩子學奧數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換個角度想一想,假如沒有雙減,你會問自己我要讓孩子學鋼琴嗎?我要送孩子去畫畫嗎?我要給孩子買那麼多樂高嗎? 那不就得了,鋼琴,畫畫,玩樂高可以是興趣愛好,數學就不能是了?不帶這麼歧視數學的吧! 要是你覺得孩子對數學的感覺還行,自己也願意花時間教,那麼找來一些奧數題讓孩子做一做,如果孩子真有天賦和能力再去考慮系統地學習,事實上絕大多數孩子並不適合這條路,那就當是做做腦力操,擴寬一點思維,跟玩益智遊戲一個樣,我安全看不出這有什麼不可以。 經常有家長抱怨說,素質教育是很好,就是得砸錢培養孩子,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受的。 如果你對素質教育的理解是週一學樂器,週二學馬術,週三打高爾夫球,週四玩程式設計,週五下圍棋,週末再去環遊世界,那沒錯,世界上沒有比這更燒錢的教育了。 但是這並不是素質教育的本質,簡單地說,素質教育並不是簡單粗暴地等同于多才多藝,否則的話,古代社會琴棋書畫樣樣皆通的大戶人家小姐豈不是素質教育的典范了? 「素質教育」這個詞是我們對應著「應試教育」提出來的,我自己的理解,「素質教育」至少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第一個層面是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完整的孩子;第二個層面是讓孩子擁有自由的靈魂,獨立的思考。 鼓勵孩子發展興趣愛好,這能讓孩子體驗更豐富多元的生活,感受藝術和力量之美,擴寬知識面,培養堅毅的品格,陶冶性情和情操,這當然和素質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但這只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之一,並不是全部,更不是素質教育最終目的。 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自由的靈魂和獨立的思考,這本就是教育應該做的事情,它一直都很重要,而且在現在的中國格外重要,為什麼呢? 中國現在擁有全世界每年數量最多的STEM應屆畢業生,從某個層面來講,這是我們能成為製造業大國和強國,能成為基建狂魔,能在5G、人工智慧、太空科技等領域領先的基石之一。 相反美國在STEM基礎人才方面有著很大的缺口(注意我說的是基礎人才),很多STEM領域的工作都要靠移民填補。 這一點對在美國生活和工作過的人來說應該很容易感受到,比如美國精英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更願意去念法學院和商學院,願意學理工科的真是很少。 中國在STEM畢業生人數上的優勢肯定也是我們未來在大國競爭中的優勢,但是只有人數上的優勢是不夠的。 我們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躍居為世界第一經濟體,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最多的STEM應屆畢業生,我們還需要在各個領域拔尖的人才,執牛耳的人,也就是說我們除了要有龐大的基礎人才儲備,更要有數量可觀的尖端人才。 在某個領域頂尖的人才都有些什麼共同的特點?我能想到的有好奇心,內驅力,熱愛與激情,大膽質疑,探索和創新等等,很顯然,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有「應試」這一個維度,是很難讓頂尖的人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 自由的靈魂,獨立的思考,這些東西聽上去似乎很虛,做為家長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全家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堅強的品格 - 不花錢, 和孩子一起閱讀,讓家裡有熱愛閱讀的氛圍 - 花錢不多, 適時的放手和後退,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處理自己的事情 - 不花錢 你看,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不是太多了?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培養他們的才藝,這真的只是「素質教育」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根本不是「錢」的問題。 這就是我想要說的,希望能讓你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頭腦更清明,心裡更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