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腿,一樣可以飛」籃球女孩樂觀的背後,原來離不開這幾點
最近舉辦的第十一屆全國殘特奧會上,有這樣令人動容的一幕: 發令槍響,靠胳膊「立」在出發臺上的姑娘,雙臂發力,把自己「推」入了水中…… 「一開始我處于落後,但慢慢地我就追上來了。」談到超出預期的成績,錢紅豔的眼睛笑得彎起來。 陽光自信,積極樂觀的模樣,讓人完全看不出她曾經歷的苦難。 這個樂觀愛笑的小姑娘從小沒有向生活低頭,而是從苦難中一步步走向光明。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不吝把一切美好的質量給予我們的孩子:聰明、優秀、勇敢、強壯…… 可錢紅豔的事例,卻提醒我們千萬別忽視加上至關重要的一項,那就是——樂觀。 20年前,錢紅豔因遭遇了一場交通事故,改變了一生的命運——4歲的她在村口的馬路上為了撿起脫落的鞋子,被一輛大貨車撞倒後捲入車底,導致盆骨以下完全截肢。 現在再回憶起那段時光,錢紅豔說:「常常夢見一片白色,一個人在霧茫茫的空間裡,彷徨無措,恐怖,很害怕的那種感覺。」 看著小孫女日漸消瘦的身體,和望著窗外的渴望眼神,錢爺爺決定要為她製作一個代步工具。 他從外面撿回來一個破籃球,用剪刀把籃球剪開一圈,將棉花塞進去,剛好能套住了錢紅豔的半截身體。 從此,她用雙手拄著木把手,開始了用籃球行走的生活,也因此被稱為「籃球女孩」。 夏天的時候,因為出汗不透氣的原因,她的腰上總是會被磨出一些的小水泡疙瘩,她媽媽就用針把疙瘩挑破,把膿血擠出來。 雖然遭此厄運,但爺爺和爸爸媽媽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她,而是不斷地為她想辦法,用樂觀的生活態度托舉著她。 父母不帶評判的、穩定的的支持,是孩子面對挫折時的勇氣,隨著時間,慢慢地就變成孩子的性格色彩。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 「對孩子來說,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是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 其實孩子脆弱還是堅強,消極還是樂觀就要看他心裡有沒有種下一顆愛的種子。 例如一個人在饑寒交迫中還充滿樂觀,不是因為他從小挨餓,而恰恰是因為他總是吃飽,總是滿足。 正是有了家人愛的托舉,後來錢紅豔順利加入雲南省殘障人游泳隊,從此走上了游泳運動員的道路。 曾經那個「籃球女孩」通過不懈地努力拼搏,變成了樂觀的「水中飛魚」,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得一次又一次的榮譽,實現了逆風翻盤。 除了被愛,面對挫折和困難時,教會孩子的正確歸因風格也很重要。 很久以前看過一則TED演講:美國教育專家麗塔·皮爾遜,為了瞭解學生基本狀況做了一個20道題的小測驗。 有一個孩子錯了18道,麗塔在他的卷子上寫了個「+2」和一個大的笑臉。 「因為你在進步啊, 你還對了兩個。現在你再看看卷子,是不是可以少錯幾個呢?」 麗塔說: 「-18」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巨大的打擊,但是「+2」則意味著「我沒有那麼糟。」 這個小故事讓我感動許久,每個孩子,都難免會犯錯、會失敗、會遭遇挫折。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不要把原因歸結為延續性的、難以改變的因素。 要想擁有一個樂觀的孩子,我們不妨給孩子清楚的安全信號,批評孩子時,要明確,不是孩子壞(個人的、永久的、普遍的),而是行為壞(非個人的、可改變的、特定的)。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給予他恰如其分的鼓勵,才會讓孩子客觀地正視挫折,並且在失敗中學習和成長。 一旦「下一次會更好」的信念根植于心,孩子便會對一切充滿了盼頭與力量。 美國作家馬丁·塞利格曼寫的《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提到了一種有效方法來改變悲觀的生活態度,這種方法就是學習樂觀的ABCDE技術: 通過對個人解釋風格的反駁從而改變事情發生的後果,改變孩子的人生態度。 有位老師出名的嚴厲,每次考試放榜後總會叫幾名學生到講臺上,他用竹尺當著全班的面打他們的手掌。 開始時被叫到的學生都覺得羞愧難當,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 但一次老師解釋說: 他叫這些同學是因為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得更好,如果覺得誰成績和能力相當,他都懶得打,因為打了也沒用。 從此大家都盼著被老師叫去打手,誰被叫到成為一種自己有潛能並被老師信任的標誌,帶著驕傲的笑容上臺,好像不是被打手,而是去領獎。 同樣是「打手」這件事,因為信念的改變,對情緒的影響天翻地覆。 而被打手的同學學習起來也特別帶勁兒,成績都有大幅度提高。 積極心理學的ABCDE反駁法: 側重點就是把悲觀的解釋風格變成樂觀的解釋風格。 在塞利格曼教授看來,能否形成樂觀的「積極思維」的關鍵是解釋風格,解釋風格從童年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干預,就會持續一輩子。 人生中確實很多事情我們沒法掌控,但我們可以掌控如何去反應如何去解釋如何去面對。 回到開頭「籃球女孩」的故事,當初她在遭遇厄運時,爺爺想盡辦法讓她可以和同齡人一樣上學,給她製作籃球托底,其實一直是在激勵她: 「你和別人沒什麼不同,活著就是希望。」 我們的孩子需要樂觀的生活態度,從而更有信心的去面對生活的每一次挑戰。 但無論是使用什麼方法,最重要的還是家長自己需要樂觀地去對待生活,以身作則,孩子才能學習到樂觀思維模式。 沒有誰的一生會一帆風順,但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在逆境中向上攀爬,鮮花和掌聲也只屬于那些不言放棄,對生活樂觀積極的人。 我們唯有用愛托舉,用正確歸因和積極的解釋風格,教會孩子樂觀的質量,才能夠把命運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實樂觀的意義,不在于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成為多麼偉大的人,而是就算在平凡的日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