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逼孩子了!寶寶膽小怕生不敢叫人,都是因為父母沒做好這幾件事!
你知道嗎?害羞的基因是會遺傳的,如果父母有一方比較害羞,那麼寶寶也很有可能是內向慢熱的性格。
我曾和大家分享過一檔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裡面通過對5個小嬰兒的科學測試,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寶寶在6個月大就會顯示出基本氣質,有的謹慎,有的積極,而這正是我們個性的起點所在。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害羞是天性使然,像軒軒奶奶那樣,只一味催促、強迫孩子去融入陌生環境,往往會適得其反。
我們家孩子從出生以來,性格一直都蠻活潑的。
但當她1歲左右時,我驚奇地發現,以前碰見誰都能嘰嘰哇哇說個不停的自來熟,居然開始害羞了,抱著她出門,也總是躲在我肩後。
學兒醫的朋友告訴我,這是一種「陌生人焦慮症」。
孩子一天天長大,認知能力逐漸發展,她開始有了記憶力,對那些不熟悉的面孔就會刻意保持距離。
所以,當你看到孩子怕生,也許更應該感到高興,那說明她能分清「自己人」和「別人」,知道熟悉的才是安全的。
孩子抗拒陌生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大人總喜歡逗弄他們:捏臉蛋、拉小手小腳……面對這種「熱情」,寶寶的躲避不是膽小,而是不滿。
瞭解這些原因後,我告訴家裡人,帶我們家孩子出門時,她不願打招呼就讓她藏在背後好了,沒關係的,先充分理解和保護她的感受。
等她覺得安全了,自然會抬頭看向那位正和我們聊得開心的陌生人。


想一想,你是不是暴躁、沒耐心,經常打斷孩子說話?別人問孩子問題,你有沒有搶著回答?孩子學會了兩首歌,你就強迫ta在眾人面前表演?

寶爸寶媽請引以為戒,別再給孩子留童年陰影了
孩子不喜歡串門、不敢和人打招呼,這太正常了。

「你還記得那個阿姨嗎?和媽媽的關係很好,她去年還給你買了兔子玩具呢!」

想讓孩子融入陌生環境,不是一句「快去啊」就有用的,可以試試根據當下的場景,給孩子提供具體的社交方案。

比如在公園,我們家孩子很想加入沙池裡的遊戲,我會適當引導她:
「你看那個小朋友桶裡的沙子滿了耶,你要不要去幫她一下?」
這都是些很簡單的小技巧,用好了就事半功倍。
我知道,絕大部分人潛意識裡會覺得,孩子外向一點好,更受歡迎,以後在社會上更吃得開。
但仔細想想,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開朗熱情、八面玲瓏。
孩子的基本氣質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引導,鼓勵他們走出去,見得多了,心態也自然平和。
但同時要認識到,孩子終究會在自己的人生中,形成獨有的性格特質,幫助找到ta們覺得最舒服的狀態就好。
相信孩子,靜待花開。